——记2011年新晃县“十佳创业之星”田达兴
他从小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但由于上世纪末的毁林开荒,致使他的家乡森林植被大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为了搞好生态防护林建设,改善家乡的面貌,为家乡增绿,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深深扎根,也成了他一生追求的方向,他就是田达兴,新晃侗族自治县步头降苗族乡腿溪村一名普通的老党员。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1987年担任腿溪村支部书记,1988年转入步头降乡企业办工作。目前已是全乡造林大户之一。
植树造林是他永久的追求
田达兴是一位有现代思维的新型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乘改革东风,国家的富民政策,他依靠养殖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治理荒山,绿化家园,改善家乡的生态面貌,植树造林,是他一生的奢望,也是一个最朴实农民的梦想。
抓住机遇,大搞植树造林
2000年,正当他摩拳擦掌要大造林之时,林业改革的东风吹遍了新晃大地,吹到了步头降乡腿溪村。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放宽林果业政策的补充规定》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林业,鼓励和扶持个体和私营发展林业。
田达兴紧紧抓住这一林业改革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20多万元,在几年时间,先后承包了本村荒地600亩开展植树造林,共栽植杉木树10余万株。目前,他所营造的生态林已初见成效,市场经济值超过100万元,有效保护耕地达600多亩。
倾其所有,筹措资金,提高造林标准
为了达到他当初所预期的绿化家园、治理环境目标,在造林初期就制定了长期的林业发展规划,进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他所栽种的林苗均是采用一年生或二年生优质大苗,每一棵苗木全部经过精挑细选,在造林前全面进行标准化整地,完全按照造林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实现了“良种、壮苗、大肥、大水”精细化抚育造林目标。10多年来造林、除草、剪枝、施肥、管理等人工和物资投入折合人民币达20万元,为了加强管护,他带领全家人日夜奔波在林木之间。截止目前,他在植树造林,开展生态建设上已是累计投入近40万元。他所营造的生态林现在在腿溪村形成了一道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使腿溪村及附近村组免受了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的危害。
任劳任怨,昼夜奋战在造林阵地上
为了造好林、护好林,他对每个造林环节都要亲自过问,严格把关,在最繁忙的时候,他已没有了时间观念,常常是早出晚归,真正做到了工作中的一丝不苟。他把整个心思全部放在了自己的林子上,在春季造林繁忙的时候,还动员家人与亲戚到造林工地上挖坑、栽树开展造林。为了抢抓有限的时间,在造林季节,他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才能回家,付出了许多汗水与辛苦。
以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地区造林开展
他在自己富裕、造林成功的情况下,始终不忘带动周边百姓搞好植树造林,加快林业发展,还帮助其他村民开展造林。他的造林实践,深深地证明了昔日的荒山经过治理,是可以变成摇钱树的。他所营造的生态林目前大部分树高已达10多米,胸径已达20厘米。在2010年曾有外地人给出数十万元,想购买他的林子,他都没有转让,他说:“我要护好这些林子,为腿溪村农民的子孙后代造福”。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腿溪村从2001年—2011年已累计造林3000多亩,有林面积已达到全村土地面积的30%,居全乡之首,位于全县前列,林分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使腿溪村成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示范村。
胸怀大志,继续搞好生态建设
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是林业的先进,社会的楷模,名符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多次受到县、乡表彰,并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计划今后再利用5—10年时间,在腿溪村周边其它村承包沙地和荒山,营造杉木树速生林和生态型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目标,进一步壮大自身的生态产业力量。
来源:红网新晃站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新晃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nxhnews.com/content/2011/06/19/838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