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村教育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教育局 作者:蒲曾坤 编辑:redcloud 2013-12-02 22:47:45

  随着中央各种政策对农村的大力倾斜与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自身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农民不应该还停留在古老的牛耕人种现状中,应该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作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人才,在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经科教文”结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从事二、三产业打好基础。在我县每年毕业的初中生中,进入高中和职业中专的仅占55.2%左右,还有近44.8%的人留在农村或外出打工。他们步出校门后,再想得到有效的、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就当前的实际来看很难成为现实。因此,广大农村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就我县当前而言,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目前现状,使农村学校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夯实基础

  目前,我县农村学校落后、陈旧的教学设施难以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我县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普九”需要而兴建的。当时为了满足学生需要,很多学校只建教学楼,其他的功能室缺口很大,在我县35所农村学校中仅有4所学校拥有标准的科教楼,12所学校有较为标准的学生、教师宿舍和学生食堂,还有很多学校是把教室作为寝室用,更不用说图书室、阅览室、分组实验室……,很多学校虽说配有电脑,但那也是较为落后的不亚于“拉拔枪”、“盒子炮”。再有,学校的活动场所也非常有限,很多学校连250米跑道就不能建起来。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给予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义教工程、危房改造等机遇,精心筹划、合理安排,搞好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为实现真正的大教育奠定基础。

  二、转变办学、育人理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我们过来的办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以我们的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即通过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必须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反省学校的过去,审视学校的现状,憧憬学校的未来,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办学理念。

  在农村学校,如果还停留在原来那种以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人数的多少来衡量我们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层面,我想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学生上中专读大学是公费的,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很多农民不惜一切代价,一心送子女读书好早日跳出“农门”。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上了中专、大学就能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可以享受公共福利,获得社会地位,甚至也是他们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一家人也因有了一个中专生、大学生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些好处激发了农民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1997年后,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在我们的农民兄弟中,有些人认为:读书不是没有用,而是见效太慢,且投入相当大,况且中专、大学毕业以后均自主择业,尤其是那笔对很多人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的学费,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了。特别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与我们落后的自然经济发生碰撞,在农村很多农民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较大,认为“写文章的不如经商的,教书的不如杀猪的”。这种脑体、商体倒挂现象,导致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我想,要让学生初中毕业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我们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就得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彻底地转变现有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真正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都得到发展,尤其不能轻德育。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说:“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形势,敢于接受现实的挑战,积极探索,研究对策,为农村学生找到一条可终身持续发展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办学之路。

  转变原有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育人观,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整体划一的,强调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不具有任何的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受教育者把教育看作是升迁、谋职、富足、显赫的绝好手段。这种培养人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减少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现实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与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这将使教育的主旨从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直接目标转换到以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培养具有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能在各种不同(变化着)的具体情景中努力开发自己潜力的人为主要目标,奉行“直木可做梁,弯木可做犁”的育人观。因此,我们要改变过来以传递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观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的新教育观,这才是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成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关键

  我县农村学校教师中“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小学很多教师是民办教师出身的,中学教师有部分是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少数人的育人理念、教育手段滞后,还是原来的一套,要求学生都听话、守纪、个个是乖孩子、考试成绩都在80分以上,这能做到吗?加之农村远离城市,经济状况窘迫,所以教师接受新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同时,农村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较城区学校相差甚远,很多学校的教师就靠财政下拨的几百元工资养家糊口,根本没有什么结余,因而用于学历提高、继续教育等“充电”的钱几乎没有。就目前我县农村教师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结构性缺编、很多新课程无法开课,尤其是音、体、美、信息技术教育和理科教师缺口较大。由于教师的短缺对我县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带来一定影响的。因此,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总之,要实现教育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应该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举措予以落实。这就得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

  四、稳步推进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在师资上的差距

  目前,我县很多优秀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这对农村学校来说有失公平。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教师,“瓜带菜”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虽然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新招入的教师必须到边远农村学校任教等。这在客观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对紧缺师资的需求,但农村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未能留住他们的心,“东南飞”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在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得进一步搞好内部改革,让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安心从教。在人员的配备上,要有意的向农村倾斜,不能简单地搞“只出不进”,要根据当前实际,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渐进改革,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高。同时,还应注重政策导向,使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待遇优于在城区工作的教师的待遇。从而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工作。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可能拥有更多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也才能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劳动者奠定基础。

  五、立足农村实际,创新育人渠道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农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是比较单一的。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学到的知识到了实际生活中却无用武之地,如让学生、老师头疼的外语在实际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帮助呢?我认为当前的《劳动技术》课就是一门很好很实用的课程。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存在,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而我们都把它当成了一门“副课”、“杂课”成了我们照顾老弱病残和不能胜任其他科目教学工作教师的岗位。如果我们重视这门课程,利用好这门课程,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是可以学到很多非常实用的知识,对他们将来走出学校后,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大帮助的。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回到家里连电灯线就不会接的大有人在,保险丝烧坏了不会换的有。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因为这些日常生活常识在我们的《劳动技术》课里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应该因人而异的创新教育手段,我们的教师绝不能仅为三、五个能考高分的学生服务,应该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真正目的。

来源:教育局

作者:蒲曾坤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