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 群众贴心人
——记2011年新晃县“十佳创业之星”杨武
他,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农民;他,有着与许多农民相似的淳朴与正直;他,有着普通农民所不具有的精明与睿智。他就是兴隆镇新村现任村委会主任杨武。三年前他凭借活跃的头脑和不服输的劲头在村委会选举中当选为新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长。新村是兴隆镇人口最多的村,人多地少资源缺、群众生活不富裕是该村留给外人的普遍印象,也是在那块土地土生土长的杨武的最深体会。自从他当选为村干部后,他就意识到虽说村干部不是什么大官,但群众的信任就意味着责任,而在众多责任中有一种责任叫作“造福一方百姓”,造福百姓最首要的就是带领他们富起来。可是,在这样一个贫困村,带领大家致富谈何容易,不少人为这个年轻的村长捏了一把汗。幸运的是,困难没有吓住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他逐渐走出了一条“带头创业、助民致富”的独特路子,成为村里乃至镇里有名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立足实际,迎难而上
创业谈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非常难。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到资金的筹集再到实际运作,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满腔心血。创业之初,在选择创业项目上,杨武可谓绞尽了脑汁。作为一个农村人,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他最开始的想法是想在农业发展上做文章,但一想到新村的实际村情——人多地少,平地少,山地多,农业基础薄弱,与兴隆镇其他村如长乐坪村、胜利村相比,发展农业没有什么优势,于是他立马否定了自己这个想法。村里丰富的粘土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最终使他把目光定在办砖厂上。发展方向找到了,可是办一个现代化的砖厂投资高达数百万元,自己这些年的积蓄远远不够,怎么办?那只能靠借。“那段时间真是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整天都心急如焚的,为了跟人借钱,吃了不少苦,听了不少话,用磨破了嘴皮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连房屋都抵押出去了”,回忆起当初筹集资金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通过他的四方奔波,筹集到了400多万元资金。资金问题解决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到外地去采购相关制砖设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足迹遍布沿海大部分省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08年,他所创办的新村砖厂诞生了,发展至今,该厂已初具规模,年产砖1800万匹,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拓宽渠道,助民增收
以前,该村除小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外,大部分村民安土重迁,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故土,在家的村民除极少数做点技术工、在城里打点短工外,绝大多数都从事种植业,收入来源单一狭窄。风调雨顺的年份还好,但一旦哪年遇上个自然灾害,许多人的收入便失去了保障,陷入贫困境地。自从杨武创办了砖厂后,他就积极劝说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来他厂里工作,不仅解决了近8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让他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不用出远门,就有活路干,工作强度也不大,每天工作八小时,最重要的是收入一点不比在沿海地区打工差,包吃包住,平均工资有两千多。只要你肯吃苦,做得好的话,一个月能拿四千多,这样的好事去哪里找啊”,一位在他厂里务工的村民带着自豪的表情如是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村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不再守着家里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走出家门,到外地或本地城市务工,有条件的还在县城里开起了餐饮店、小卖部等。另有三人与他在村里合伙办了两个砂厂,村里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如今,一提起杨武的名字,村民们都赞不绝口,都称他为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牢记职责,真诚为民
经过几年的打拼,杨武富起来了,成了村民心目中的“有钱人”。富起来的杨武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而说的最多的是“当初群众选我当村干部,这是对我的信任。创业过程中,群众更是给了我无数的支持。现在我个人条件好起来了,但把村里建设得更加美好及带领更多村民致富的责任更重大了,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哪些需要帮助的百姓。”一方面,他积极热心村里公益事业,不辞辛苦地为村里跑项目、争资金,如村里以前没有电排灌泵站,农田排灌能力有限,为此他多次到县相关部门反映,最终于为村里争取到了修建电排灌泵站的项目,解决了近2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村里的大路冲骨干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为避免给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他积极向上面争取资金对该山塘进行了整修。而跑项目、争资金过程中花费的经费都是由他自己掏腰包,从不向村里报销,一年下来,为村里节约开支2000多元。另一方面,他还真诚关心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哪户人家生活有困难了,只要他知道了,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时间长了,群众对他的信任更多了,有事爱找他商量,有困难也愿意跟他诉说,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贴心人。
来源:红网新晃站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新晃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nxhnews.com/content/2011/06/19/838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