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捕蜂奇人”杨顺鑫

来源:红网新晃站 作者:蒲佚明 编辑:redcloud 2011-08-12 15:48:28

  红网新晃站8月12日讯 (记者 蒲佚明)8月9日,当记者驱车赶到新晃侗族自治县步头降乡山坳上时,一位汉子,正冒着炎炎夏日,一手拿着一只套鸭肺的树枝,一手提着柴刀,背着一个竹篾篓,在树林里寻寻觅觅。

  这位汉子,就是步头降乡人人皆知的“捕蜂奇人”杨顺鑫。

  生态环境好 捕蜂情有独钟

  提到杨顺鑫,当地村民都会笑着说,他肯定又是上山捕蜂去了。

  人们一听到野蜂,每每都会闻蜂色变,而这位杨大哥却对捕蜂情有独钟。

  8月9日,我专程到步头降采访了这位“捕蜂奇人”。看看他到底怎么捕蜂。

  目前,杨顺鑫大哥在步头降小学任职教师。每逢暑假,捕蜂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在围子坳上,只见杨大哥一手拿着一只套着鸭肺的树枝,一手提着柴刀,背着一个竹篾篓,迈着大步往山里走,一路上,我的脚步一直没有杨大哥快,他对山路太熟悉了,上山下坡,都走的跟飞一样。

  天雷山脉上,山高林密,山路纵横,一年四季野花不断,生态环境极佳,放眼看去,蓝天白云下,青山葱翠,非常美丽。

  在路上,杨大哥告诉我,八月到十一月,是觅蜂的最佳时节。一路上,我一直跟不上杨大哥,他对山路太熟悉了,上山下坡,都走的跟飞一样,而我,在烈日下不由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走了大概三里路,我仍然没有见到野蜂,于是特别沮丧,于是我问道:“杨大哥,你一般上山都能得到蜂吗?”杨大哥回答:“对啊,每次都有,好的时候,还可以得到三四个蜂巢。”

  “那么,村里人就你一个捕蜂吗?如果每个人都去捕蜂,岂不是会捕完吗?”我问道。杨大哥说其他村民也捕蜂,只是他的兴致最高,也最能捕到。“这蜂靠人是捕不完的,深山老林的,野山羊、野鸡都有的地方,人又进不去,所以,山里总能够有野蜂,每年都有母蜂产卵。”

  拨开荆棘树枝 蜂巢洞口很小

  正聊着,突然杨大哥不说话了,他说,这里有回巢的蜂,别出声。可是我却什么也没有听见,甚至连蜂影都没有看见。杨大哥却快手快脚的往一个坡边走去,坡很陡,他让我在下面等着,他拨开荆棘和树枝,抓着坡上的竹竿,十分敏捷的上到一棵枞树下。然后回头招手,让我上去,说找到蜂了。

  我却爬的十分的艰难,站不稳,路上草多,路滑,荆棘多,扎手,所以非常艰难缓慢的才爬到了杨大哥站立的地方。杨大哥指着一个埋藏在树叶下很小的洞穴口告诉我,那里就是蜂窝。

  仔细看一下,那树叶埋藏的洞口很不起眼,像地面上一个微小的伤口,几乎看不到,但是在杨大哥的指点下,那里果然有很小的野蜂出现。

  杨大哥说那是饭蜂,饭蜂之所以叫饭蜂,是因为这种蜂看起来只有饭粒大小。“你们仔细看着。”杨大哥说道。

  只见杨大哥拿着一只导火索,用烟点燃塞进一个洞里,不一会儿,洞里冒出白烟。他告诉我,导火索不是明火,所以不会引起火灾。靠的是烟熏。

  然后他扒开树叶,挖开洞穴,里面真的有一个四层的蜂巢出来。

  “您是怎么找到蜂巢的呢?虽然我看见了,但是还是没有看明白呢。”我说道。

  杨大哥却卖了个关子:“别急,回家后告诉你们。”后来解释道,野蜂虽然被熏晕了,但是不久就会醒过来。所以得快点回家放在冰箱里。

  演示捕蜂绝活 非常人能为之

  回到家中,杨大哥打开冰箱,居然有蜂巢数十个。他告诉我,他在这座山上,最大的一次觅蜂曾经找到一个十几层的蜂巢。他拿起一个脸盆大的蜂巢,颇为自豪的给我展示。

  他还告诉我,除了采蜂这件事,他还有别的兴趣,会自己做木椅,会做竹篾活,他装蜂巢的竹篓就是他自己做的。他给我看了很多他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有竹子编的竹篮,塑料编制的篮子,打渔的竹篓,装蜂巢的竹篓,让人觉得特别惊讶。最有意思的,他把这些手工制品当做自己的宝贝,收藏在家里,别人说要买他的作品,他也从未拿去出售。

  同样,采蜂也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采蜂得到的蜂巢,从来不曾拿去卖的,一方面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舍不得拿去卖了,另一方面,一斤蜂蛹也就十多块钱,别人花钱还买来吃,自己不花钱,为什么不能买来吃呢?除了捕蜂,杨大哥还养着蜜蜂,杨大哥告诉我,这些家蜂是不咬人的。这些蜜蜂其实也是野蜂驯养的。但是由于家养,所以不蜇人。

  晚饭前,杨大哥才给我演示他的绝活。他用细线将一段细线挂在蜂腰上,再让它咬上一小点鸭肺,然后跟着它就可以找到巢。他告诉我,这只是他的方法之一。

  他的诀窍在于:首先是诱饵。诱饵可以用蚱蜢、鸭肺、蚯蚓、鸡鸭、鱼等等都可以。野蜂咬下一块诱饵,就会往巢飞,它往什么方向飞,就往什么方向找。第二个方法,耳朵听,用耳朵听它往哪个方向飞。吃了食的野蜂负荷很重,飞的时候,声音会很大,嗡嗡嗡的,像是一台轰炸机似的,很容易听出来。而刚刚出巢的野蜂,声音只嗡的一声很小,像蚊子叫似的。第三个方法是看,野蜂进巢的时候,尾巴是勾着的,出巢的时候,尾巴是直的,所以这需要很好的视力。

  他说道:“刚才的野蜂,就是用第三种方法捕到的。”我惊叹到,那么小的饭蜂,居然能够看到它的尾部,太神奇了。 “杨大哥,您可真是顺风耳千里眼啊。”我由衷感叹。杨大哥也表示,只有好的眼力和听力,才比较容易捕捉到野蜂。

 

  编辑:蒲佚明

来源:红网新晃站

作者:蒲佚明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ww.hnxhnews.com/content/2011/08/12/83875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