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疫”30年,流调女兵再上一线

来源:新晃县疾控中心 作者:杨馥羽 编辑:redcloud 2020-03-26 15:19:01

  红网新晃站3月26日讯(杨馥羽)“妈妈,张阿姨吃那么多大力丸,怪不得总不用睡觉!”

  新晃疾控中心传防科,豆宝常看见张阿姨大把大把地吃药,阿姨说是“大力丸”。豆宝跟着妈妈值晚班,值班室的两铺床,豆宝一次也没见张阿姨来睡过。她不知道,子夜收工,对于流调组组长张琳昆来讲已是作息常态。

  2020年为防控新冠疫情,新晃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组织7名精干力量组成“流行病学调查组”,张琳昆是主力干将之一。

紧紧追踪“捕风捉影”

  启动了应急方案就启动了与时间赛跑的程序,疾控人就没有了白天黑夜,更没有上下班的概念,特别是流调人员24小时关注疫情动态,总是在第一时间出击。

  1月21日,连日高烧、咳嗽,在医院打着点滴的张琳昆看到全国疫情严峻,再也坐不住了,顶着39.2℃的高烧返岗。1月22日,新晃县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出现,流调工作成了一项巨大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该病例所有的行动轨迹、接触范围,避免传染扩散。”话音未落,防护加身,流调组兵分三路开始大海捞针式的“捕风捉影”。

  该患者是一名贵州籍武汉工作人员,18日返乡,19日发病,22日病情加重来新晃就诊。活动轨迹横跨两省3县,行踪复杂,给流调增加了难度。为了尽快找出密接者,张琳昆和同事在紧紧盯着天网系统,整夜不合眼,通过拍摄识别到的人脸,天一亮就马不停蹄进行追踪。盯摄像头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一同彻夜鏖战的姚桂萍说:张琳昆几次从口袋里取药。

细细追“疫”逝水流年

  在对新冠患者彭某的流调过程中,因为彭某在发病后至就诊前还产生了几次外出活动轨迹,在初次调查时,可能是患者受病痛的折磨造成的记忆偏差,对于发病后产生的重要活动轨迹没能完全如实描述,致使流调工作对摸排密切接触者情况造成很大困难。

  本着“暴露史上无空白,接触人员无遗漏”的宗旨,张琳昆和流调人员在流调过程中,循序渐进引导患者慢慢回忆聚会、乘车、就餐、住宿等相关信息,启发和鼓励她提供客观、真实的资料,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慢慢好转,受到启发和鼓舞,在陈述病史和旅居史时逐渐理顺。通过深挖细查查找传染源,张琳昆和流调人员及时掌握了彭某的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评估分析可能受感染的人群,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当好“参谋”。

  追忆起自己抗疫的这段日子,她没有提到一点劳累,只是对着画满密密麻麻着重号的记录本淡淡地说:实战确实锻炼人。而回想两个月来吃过的几十筒方便面,她乐呵呵地总结“康师傅爆椒牛肉”味道最好。

层层辨伪抽丝剥茧

  在卫生应急界有这么个说法,机动队分组时要询问报名参加流调组的人:智商多少?虽然是个梗,但流调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发生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张琳昆和战友们在疫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调查患者彭某的密接时,张琳昆分享了一个案例“赵某和向大姐在步行街逛了5个店子,买了2件羽绒服,一件西瓜红一件雾霾蓝;正好遇到小云的表嫂回来过年,在车上就发烧了,她没想到我们南方这么冷,临时买了件水波纹的双面呢......”从琐碎的叙述里,不仅要捕捉具体的店子还有外来人员“表嫂”以及表嫂的同行,这着实考验流调人员的听力、眼力和脑力。

  2月24日,通过摸排找到一位姓杨的先生和病患同乘,除夕之夜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的杨先生不愿去隔离,否认了同乘。张琳昆和流调人员给他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杨先生所叙述进行倒推,有力地证实了确属同乘。2个小时后,杨先生终于拿上行李走进隔离区。

牢牢把控开云见天

  张琳昆和同事们连续战斗快两个月了,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她觉得很值得:“2003年因为岗位在门诊部,没能参加抗击非典。时隔17年,我能用专业所长和病毒正面交锋、守护人民健康,参与一场重要疫战,在退休之前不留遗憾。”作为传防科科长,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防控中,她的工作是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数据、整合所有信息、撰写流调报告,确保整个流调过程的真实、完整和可信。完成一次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不能有半点马虎。张琳昆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才熄,同事们封她为“楼长”。回望1月22日至2月8日新晃疾控办公楼,剧烈的咳嗽声每天在深夜的走廊回响,张琳昆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新冠病毒:我会和你们斗争到底!

  本次疫情中,张琳昆和流调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员摸排,锁定可疑人群,核实暴露史,确定传播链,同时进行感染来源评估、判定密切接触者、确定疫源地、分析聚集性病例、跟进病例的转归情况。一系列艰苦的努力,新晃的新冠疫情得以控制,没有蔓延。

默默坚守疫路长远

  国内疫情防控好消息频出,而境外疫情尚处严峻,最近回国人员多了起来。为了坚守现阶段“外防输入”的策略,加强对涉鄂、境外等疫区回晃人员落地管控的衔接,确保闭环管理。目前,张琳昆和同事们又投入到返乡人员的流调及健康监测中。她办公室抽屉里、工作服的口袋里,常年备着心脏病、高血压的药。每天吃着豆宝眼中的“大力丸”补给能量,她说:我得保重身体,和病毒斗智斗勇的路还长着。

  2020年是张琳昆参加工作的第30个年头。综合门诊、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急性传染病控制这些岗位她都扎实呆过几年。一路走来,这个16岁时跟班检验科的小女生把最好的时光全部给了疾控,芳华和才能随着年轮的增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岗位上日渐凝练。

  “一人一岗一辈子”,说的就是她吧。

来源:新晃县疾控中心

作者:杨馥羽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