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家大担当,同心逆行在抗疫主战场——湖南新晃疾控中心杨桂林一家疫情防控事迹

来源:新晃疾控 作者:杨馥羽 编辑:redcloud 2020-03-02 11:35:26

  红网新晃站3月2日讯(杨馥羽)今天,杨桂林和女儿、母亲视频。40几天不见,一岁多的儿子对爸爸竟爱理不理了;女儿却很开心:超过5分钟啦!

  是的,作为新晃县疾控中心主任、疫情防控队伍的领军人,这是杨桂林一个多月来和家人通话最久的一次。

  母亲觉得够“奢侈”,主动提出:先挂了啊桂林,不占别个的线了。

  湖南边陲小城--新晃的正月是寂静的。各家厨窗飘出腊肉和糍粑的香还意味着“年”的依旧。有这样一个家庭,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他们向险而行,支撑着小城的万家灯火。

  这一家子分别是:杨桂林——新晃疾控中心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一线防控主力;妻子吴小仙——新晃定点医院隔离病房一线护士、最美逆行者;父亲杨先槐——新晃县凉伞镇桂林溪村党支部书记、基层防控组织人。肩上的使命让他们分别在疫情处置、医疗救治、基层防控的主战场整整坚守一个多月。

出 击

  1月22日新晃县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疑似病例,正值腊月二十九。

  作为新晃县疾病防控队伍的领军人,杨桂林怀揣着二十年临床、公卫以及疾病控制的丰富工作经验,肩负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使命,带领一支时刻备战、随时冲锋的防疫战队,以专业技能护城护民,在危机四伏的防控一线锤炼党性,践行使命。

  整个疫情防控中,杨桂林细致部署、周密安排、压实责任、靠前指挥。从应急队伍的组建,到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制定方案、排兵布阵,研判疫情………每个决策的快速决断与执行,他都运筹帷幄,亲力亲为。

  为了追踪和排查密切接触者,杨桂林同流调人员在公安局天眼系统紧盯摄像头视频整整一夜,和衣休息片刻,8点又出击流调一线。2月3日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在新晃卫健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对全县疫情防控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黎明时分将情况及时上报指挥部。这次评估意义非常,有效推动了我县疫情科学防控工作的进程。2月6日深夜11点30分,杨桂林亲自带队赶往30公里外的乡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接者管控的落实,直到2月7日凌晨2点回到中心。随即组织流调专业人员进行讨论会商,研究下一步防控措施。等所有防控工作研讨部署就绪,天又亮了。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是杨桂林的真实写照,亲自参与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接、样品采集、预防性及终末消毒等工作;深入医学观察隔离点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对定点医院收治的病例和疑似病例,以及医学观察的留观病例及到期解除人员情况全部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从除夕到正月初七,杨桂林每天吃住在单位,饿了方便面,困了冷水脸。整个疫情期间,每天都会在中心坐阵到深夜,一天至少连续工作十八个小时以上,通宵达旦已是常事。

  哪里情况最复杂,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所有人都心疼杨桂林的连轴转。食堂大师傅每次打饭都给他压得实实的,卫生员悄悄地给他铺上电热毯。他还开玩笑说自己体积大,又是共产党员,顶得上、扛得起、稳得住!

  有这样的领头雁,新晃疾控人犹如高飞的雄鹰,籍敏锐和果敢翱翔在与新冠肺炎做斗争的阵地前沿。由于排查和管控到位,到目前为止,新晃县疫情态势平稳。

  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最想干什么?

  他说,想回一趟桂林溪。

救 护

  2020年2月9日--感染科护士吴晓仙参与一线护理新冠肺炎患者后的第10天。中午,感觉乏力发热,立即测量体温:37.5。肺部CT显示有炎症反应。

  走进一个人的隔离间,房门在身后关上,眼泪的闸门哗的一下打开。说好的坚强呢?说好的生死度外呢?不是已经把“身后事”都给丈夫杨桂林交代清楚了吗。

  就在几天前,新晃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梯队组建,吴晓仙主动要求火速入列。这位心灵和名字一样高洁纯善的女子成了一线白衣战士。她发信息“征求”丈夫意见:护士长问我们,如果怕的话可以调到别的科室上班,我决定留在这里,你支持我吗?

  杨桂林回复妻子:支持你!一定要搞好防护。

  这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于即将到来的“短兵相接”,之前的小担心因为丈夫的信任和支持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骄傲和光荣----以战士的名义与亲密爱人比肩同行在抗击新冠的疫场。

  为了控制感染风险,感染科的两头采用的是全封闭的不锈钢墙和不锈钢门。进了这道门,白天与黑夜已经与她们无关,某种意义上生和死也无关了。晓仙和同事们熟练地给患者和疑似患者测体温、抽血、采集咽拭、输液。同时,病区消毒、整理设备、铺床、备物…这些琐碎的工作不光是忙碌,同样可能面临感染的风险。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阻隔她们和病毒之间的屏障,同时也紧紧地包裹了所有的挂念、不舍以及担心。面对“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6人不幸死亡”的数字,吴晓仙何曾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而在隔离区,对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疏导同样占用了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万一有什么意外,我是说万一啊,你一定把两个崽带大,照顾好老人。”这是晓仙给桂林的最后嘱托。以最严的防护做最坏的打算---晓仙说这是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共同的心理。如果一定会有牺牲,吴晓仙和她的战友决定让自己成为那个风口浪尖上挡枪的人。一身薄薄的白衣,就这样钢铁般地支撑起医者无我的杏林承诺。

  吴晓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1岁8个月,女儿读初中。两孩子早在年前就送回乡下。她说:两口子轻装上阵无牵挂。真的可以那样轻松无牵挂吗?晓仙每次一出隔离病房就看信息,女儿常常发来弟弟的照片,更多的是网络上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或者防护知识,口气俨然“防疫小行家”。乡下的儿子正月初三感冒了,咳着嗽哭喊着要妈妈,把晓仙心疼得关了机。吴晓仙是疫场上的战士,而面对孩子,此时的她只是一个不知所措的母亲,一个为母则刚的女性。

  同在一线防控的凉伞镇卫生院院长姚立波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给孩子送去了感冒药。姚院长或许不知道,他的药剂和叮嘱是战友桂林和晓仙初三那天全部安全感的来源。

  2月14日是个温馨的节日,也是吴晓仙解除隔离的日子,上天眷顾,此次仅因感冒引起一场虚惊。拿着结果正常的化验单和检测报告,吴晓仙哭了,又笑了......

  晚上10点,杨桂林“提前”下班,给解除隔离的妻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农历正月二十一,庚子鼠年第一次见面,他们轻轻地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坚 守

  距离新晃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凉伞镇,以晶凝滑嫩的凉伞豆腐而闻名。沿着凉伞河溯溪而上,一个517户人家的小村傍山而立,村庄前的桂林溪流水潺潺,常年清清朗朗、不疾不徐。这作风、这性格倒是像极了桂林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先槐。

  给儿子取名杨桂林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杨先槐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且一览无余的表白。

  人口1879人的桂林溪村为落实上级下达的防控措施,早早把标语挂上,入村的路口把持得严严实实。杨先槐把127个回乡的年轻人都当成自己的儿子,接行李、端油茶,递热毛巾、嘘寒问暖,当然最重要的测体温和“你从哪里来”肯定不会忘。

  一双老棉鞋、一件老棉衣、一支手电、一把测温枪,支书老杨就这样往返在乡间的小路上,丈量沟沟坎坎,用他的“枪”、用党赋予他的职责和使命守他的桂林溪。走过多少夜路,风雪里摔了几次跤,被雨淋湿几件衣服,饿了吃几个芍和洋芋......这些,村口的老槐树都知道。

  面对春节返乡潮,杨先槐每天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宣传、摸排调查、体温监测,对于环境清扫、表格上报、扶贫帮困等事务无一不亲力亲为。村里的值守点差不多是这个春节他的家。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杨先槐在任何一个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大事难事横亘在面前的时候,从来都是第一个站出来、趟过去的人。

  大新年的,门口贴上“不予外出”,还被要求不准串门---这对于儿子从武汉回来又爱喝两杯的杨先金来说简直要了命。送去的标语被丢进灶塘烧了。为了说服这个倔老头,杨先槐可是费尽了功夫。油盐不进酒来敬,杨先槐把糯米酒温好,提着酒罐来到他家,两人隔着矮冬青篱笆,几杯下去划拳起来。爱串门的杨老头就这样乖乖在家呆了十几天。

  村支书杨先槐的“趣事”还真不少。正月初一晚8点的值守点上。杨先槐拿着烤红芍睡着了---红芍被杨小毛的“发财”叼走---最后还是落入杨慎军家大老黑的故事,至今还在村里流传。

  在杨先槐和村委会的安排部署下,桂林溪村的基层防控工作扎实稳固,深山里扎下了一道厚厚的防疫篱墙。

等 归

  母亲刘迎春把两个孙子接回桂林溪,让在一线的儿子媳妇安心抗疫,她把无处安放的牵挂,放在孙子孙女的一粥一饭里。

  对于老头子、儿子、媳妇的“不归家”,老人家笑笑:“只要一家人好好的,在哪里都是团圆。把仗打赢了,所有人才安全。”

  杨桂林说,他明天要打一个10分钟的电话给妈。

来源:新晃疾控

作者:杨馥羽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