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晃州镇中心卫生院阻击疫情记事

来源:晃州镇 作者:李令媛 编辑:redcloud 2020-02-07 16:58:35

  红网新晃站2月7日讯(李令媛)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接到卫健局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重,医务人员全体上岗无休。谢扬帆才赶往张家界女友家准备订婚,匆忙回来;杨进的妻子安徽人,远嫁新晃,去年生了二孩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他陪妻子回娘家过年还在路上,接到通知,从高速下一个路口调车回来;家在邵阳的杨艳也取消了回家陪年迈父母过年的计划……

  这些都是新晃县晃州镇中心卫生院普通的医护人员,在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在平凡的岗位,发生了太多平凡而闪光的事。

大年三十的特殊年味

  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国传统团圆的日子。到哪过年、阖家团圆,心心念念了好久。丰盛的年夜饭,也着手准备了好久。疫情来临,这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李姐,快到楼上来一下。”中午饭点的时候,住院部的刘医生叫我。我到了楼上,贤惠的刘医生带来了自己在家弄好的土鸡火锅,腊肉腊肠。侗乡特产特有的香味在房子里弥漫,也就有了不同以往的年的味道,暂时隐盖了疫情带来的一种忧虑与紧张。

  下班回到家,爱人和孩子已回到了乡下老家,空旷的房子只有我一人。人有些疲惫,窗外的雨下得有点大,开着电视,懒得弄饭,煮了碗面条,放了糟辣椒,放了点蒜苗,将就了这样的晚餐。在医院值班的同事刘医生,发的朋友圈晚餐也就是一碗普通的面条,我留言道:“我也是一个人胡乱的对付了一下,谢谢你,中午到你那吃的土鸡与腊肉,有了特殊的年味。”

  爱人发来全家团年饭的视频,其乐融融大家庭。

  我一人不上心地看会春晚,一会又关注一下疫情的消息。

  窗外的雨下得有一阵没一阵,心绪跟着雨也就有了丝丝缕缕的变化。

  岁月静好的后面,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抗击疫情是对弈,院长在排兵布将

  “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工作的支持,疫情严重,各岗位的人员都在无怨无悔地做好份内的事情,给我极大的支持,大家都辛苦了!”在 2月2 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会上,杨显碧院长声音沙哑但饱含深情地说道。

  自从接到上级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甲类管理,启动了重大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机制开始,院长就开始忙前忙后,上下联系,左右安排。

  “蒲小华、杨艳、杨秀洁你们8人负责鼓楼广场超市和天龙广场超市入口的人员体温检测。”

  “彭敏、杨巧燕、杨青奎、吴银芝、姚沅鹏……你们负责居家隔离相关工作。”

  “杨流腾、李令媛负责我们单位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做好老中医院宿舍的网格化管理工作。”

  “病房和门诊要专门有人负责,严格消毒。”……

  院长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有高血压,一忙,就忘记了规律服药,血压就会升高;还有着慢性咽炎,讲话多了,咽炎更严重,声音就嘶哑得有些厉害。

  但嘶哑的声音发出的号令是如此铿锵,有着凝聚力与号召力。

  一把手,领头羊,坚决执行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各项指令,有条不紊安排好各种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开会,督查,业务指导。匆匆的身影,忙忙的脚步,太多的电话……

  作为单位的主帅,排兵布将,在抗击疫情中,和病毒博弈会取得更好的大家都希望的结果。

超市入口处有最美的风景

  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外出,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尽可能减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风险。医学专家们一再这样强调要求。而我们单位的伍静、胡梦碟、尹轶等八位同志,服从安排,无条件接受,到我县最大的两个超市——鼓楼佳惠生活超市和舞水外滩天龙商业广场的入口进行体温检测。

  天气寒冷,只有几度的气温,没有取暖设备,一站五六个小时,脚发麻,手冻僵,一次性口罩被呼出的气体凝结成小水珠,弄湿一个又一个。

  工作不能懈怠,眼睛关注每一个进出的人,用手中的体温检测仪,检测每一个进入超市人员的体温,发现异常者,做好筛查工作,为抗击疫情建造铜墙铁壁,做好分内工作,出好自己该有的一份力量。

  借用武汉一位护士长很感人的一句话,稍作修改: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很普通平凡的人,穿上白颜色的衣服,学着钟南山等老前辈的样子,逆行到这些这人口密集的地方,成为了这个小城最美的风景而已。

负责居家隔离服务的同事日行两万多步

  在疫区的一部分新晃人回来了,即使在这疫情流行的时候,新晃还是温暖地接纳了他们。

  他们回来了,把疫情的风险也带来了。

  新型冠状病毒的最长潜伏期是14天,就是潜伏期都有着很强的传染性。为了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疫情指挥部采取了最有效的措施,从疫区回来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隔离。

  我院王志铭、吴银芝、姚沅鹏、杨巧燕等同志负责晃州镇居家隔离的走访和医疗工作。

  “你们感觉有哪不舒服吗?全家量一下体温,看看多少度。”隔离观察员一天上门两次量体温。

  “你回来多久了,加个微信,有什么事情多联系。”姚沅鹏医生,爬到一栋宿舍区居民楼七楼,个子胖壮的他,喘着粗气,对从疫区出差回来的人说。

  “你从疫区回来,咳嗽了,戴上口罩去医院看一下,有病及时治疗,没事排除了也得一个放心。”长滩村的村医郭医生语重心长地对他的隔离观察户动员劝说。

  “我的夜郎寨社区7户,22人都体温正常,无不适异常。”吴银芝到微信工作群里报告。

  通过这么久的居家隔离,我们医院的医务人员,按照上级疫情防控精神要求,每户每人走访两次,体温检测两次。

  到2月2日,过了隔离期顺利解除大部分隔离对象。

  走街串巷,下社区到村组,进寨入户上楼,下楼,踏实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事。

  这段时间,大部分人都听话不出门,微信运动的大部分好友的行走步数几百步,几千步,而我身边的这几个同事,平时慵懒,好宅居家,不喜运动的他们,每天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

上门打扰是为了你和家人好

  按照县里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

  我们的责任小区是医院背后的老中医院小区,住家不多,但人员相对复杂,有转手卖了几次易主的人,有一家租住县城陪读的,也有单身一人租住的。

  我和杨流腾医生是网格化管理的具体人员,到小区去走访摸排。

  咚咚,咚咚,有节律轻轻敲击住家户的大门。

  “请问有人在家吗,麻烦打开一下门。”

  有的人家,电视放着,有的人家小狗叫着,有的人家孩子哭着……可就是有的人家大门迟迟没有打开。

  有的慢慢打开了门,我们问到:“你们家里有外来人吗?你们接触了外来人员吗?家里有谁不舒服吗?”

  “大新年的问这些哦。”有些人是不太爱的。也不怪,我们当地的习俗就是这样,大新年就是喜欢好彩头,不好的话不喜欢听。

  “非常时期,多理解,我们大新年上门打扰,也是为了你和家人好。”

  坚持天天走访,随时排查,渐渐的居民们都理解了政府的良苦用心,理解了我们工作重要,渐渐支持了我们工作。比如一家有两孩子,儿子高中生,断断续续咳嗽了一个多月,女儿在外务工,回家也偶有咳嗽发烧,到药店购药,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病情无缓解。我们反复做工作,积极要他们到医院治疗。杨流腾医生给他们认真进行了初步诊断,收治到我们医院住院治疗,现病情缓解,基本痊愈。

  现在我们到小区设立了检测点,严格管理小区进出人员,粘贴了各种告知书与标语。小区居民看到眼里,心疼我们的辛苦,主动帮我们挂横幅,给我们送来了桔子,也有的说,你们有菜吃没,我们种了好多蔬菜,给你们打些去吃。

  谢谢,谢谢,你们少出门,按照十条禁令严格执行,平安度过疫期,大家安康,就你好,我好,大家好。

母亲重病弥留之际也未能陪伴

  2月1日的上午,医院的吴廷军医生和平时一样上班,不同的是疫情期间事情更多了,要到门诊坐诊处理病人,要协助院长安排各种疫情防控事宜。对病人一样热情耐心,即使戴着口罩,也能让人感觉暖暖的笑意。没有人看出他刚从超市体温检测点指导工作的疲惫,更没有人能体会到他内心那种心碎的难过。

  其实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乡下老家打来。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已经在凌晨二点多离开了人世。老人其实身体一直不好,反反复复住院出院,就在腊月二十几,老人秉承了叶落归根的思想,回到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洞坪柳寨。

  本来以为可以全家过一个团圆年,一个有母亲的团圆年。但抗击疫情的战幕拉开以来,全员无休,都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责。

  “你回家去照顾你母亲几天吧。”院长了解他家的特殊情况对他说。

  “现在任务这么重,事情这么多,抗击疫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他没事地回答院长,其实他内心应该有着无比的纠结与担心。

  他母亲离开了,在这疫情横行的大年初八的凌晨。老人家喜爱的儿子没有到身边送她最后一程,没有看最后一眼,没有说最后一句话……

  老人走了,带着遗憾走了,也是带着骄傲走了,儿子没有到身边,但到更需要他的太多人身边。

  新晃到洞坪仅有三四十里的路程,高速只是一个出口的距离,只要十多分钟就可以到家。可是恪守在抗疫一线的吴廷军医生,天天坚持在岗,把对母亲的担心与牵挂深埋到心里,让家由咫尺变成了天涯。

穿防护服的兵哥哥​又成最可爱的人

  1月30日,大年初六,晚上十一点多,气温只有2-3摄氏度。

  新晃小城依然很恬静安详。这个时候大多数的人在家,或者慵懒地躺在在火箱里在看着电视,或者一家人吃着零食话着家常,或者有的在温暖的床上进入了梦乡……

  在这冬天的夜晚,新晃到中寨的公路上,唯有一辆救护车在行驶。车灯的亮光,显得四周更为清冷。

  谢扬帆作为救护车的驾驶员,一接到疫情防控部门的指令:到偏远乡镇中寨接诊一个疫区回来的人员,该同志身体出现不适,须回新晃指定地点进行隔离治疗观察,他立刻穿上了隔离衣,戴上了防护镜,聚精会神操作驾驶。

  专业人员穿上了这样的装备都会不舒服,何况他这样的非专业人员?更何况车内空间有限,接送从疫区回来需要隔离的病人,是有着怎样的高风险?作为一个普通人,军人出生的他,选择的是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更多的人。

  寒冷的夜间出发,行走在乡村公路上,坡陡,湾急,险多,这是对驾驶员驾驶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有可能感染病毒的考验。

  一去一回,百多里的路程,完成这趟任务已是凌晨两点多。

  然而这只是疫情防控以来谢扬帆作为救护车司机很平常的一次外出任务。抗击疫情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他的军人本色。脱下了军装,穿上隔离防护服,他就成了战士,又是那个最可爱的人。

  一切都在继续,我们都还在前行的路上。出门,看到小区的春梅开花了;走过龙溪口大桥,看到舞水的河变清了,有几只嬉戏鸭子在感受着水暖。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冬天,春天还是如期地来了。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这样美好愿望的背后,需要太多的人默默地坚守与前行。

来源:晃州镇

作者:李令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