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化日报]侗家“独立制片人”杨世泽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杨序先 江月卫 编辑:redcloud 2011-07-01 16:59:47

  见到杨世泽的时候,他正在完成一个婚庆光碟的后期制作。得知我们是搞新闻宣传工作的,杨世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这是草根,比不上你们专业的哦!”客套几句后,又扯到制作光碟的话题上来,杨世泽摇了摇头道:“搞不过来,我现在带了五六个徒弟,都交给他们做,还是忙不快。”我们有些不解地问道:“新晃一个二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哪有这么多业务?”“唉现在啊!”杨世泽敲了一下回车键回答说:“新晃的老百姓特别喜欢,一堂好事下来,制成五六个光碟是常事!”我们心里嘀咕:难怪是草根,哪有记流水帐那么录。看着我们一 脸的疑惑,杨世泽笑了笑说:“过好事有蛮多内容咧,比如唱山歌,唱他个三天三夜,你说要录制成多少个碟子?”

  新晃人为何对山歌这样热爱呢?杨世泽说,新晃人生活在大山里,娱乐活动相对贫乏,唱山歌就是一种娱乐,不费钱米,人人都会。再说,侗族山歌是随口编唱,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人说,生了病,只要唱山歌就好了,其实,山歌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唱起山歌就被歌迷住了,忘了病痛。

  杨世泽今年63岁了,是个土生土长的侗家人,55岁从新晃民宗局提前离岗后就开始录制光碟。8年多来,除了给百姓家庭录制婚庆生日三朝光碟五百余张外,他还录制侗族民间故事、情歌对唱等光碟三十余部五十多集。杨世泽勾着手指一一数给我们听,他说,他比较得意的是六集爱情故事光碟《飞凤连情》,五集爱情故事光碟《龙凤双足》,那都是八年前录制的,现在还有人找他要。故事剧《梦中缘》、《情天恨海》被北京的一位民俗专家收藏。在录制情歌对唱《忆往情深》、《缘尽青松林》时,为了确保质量,他自己亲自上阵当主角,由老伴拍摄。老伴没有文化不会使用摄像机,他就把机子放在三角架上打开开关,要他老伴掌握臂手,只要看到他在镜头的中间就要得了。说到这,杨世泽哈哈地笑了起来。

  “老伴支持你不?”我们问。“支持,绝对支持。对于侗族山歌,老伴比我还喜欢。”杨世泽有些兴奋地回答。借着这个话题,我们试探道:“你老伴也是你唱山歌唱来的吧!”杨世泽点了点头:“算是自由恋爱吧!”杨世泽的老伴也是侗族,他俩在侗家的玩山赶坳中以山歌传情,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由于爱好兴趣的一致,几十年俩人恩恩爱爱从没吵过嘴红过脸。有了老伴的支持,杨世泽的摄像机换了三次,现在用的是两万多元钱一台的专业机,电脑也换了四次,现在光是电脑里的声卡就花了三千多元。

  新晃侗乡有“歌的海洋”之称,有“歌养心饭养身”之说。侗家人无论走到哪就将歌声带到哪,不管是山上砍柴,还是田边割草,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唱山歌。杨世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十三岁就学会了唱山歌。杨世泽说,看似不起眼的侗族山歌,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帮助。他说,他只上了六年半的学,知道的韵律就是从唱山歌中学来的。他在南海舰队当兵的时候,因为经常上台表演唱山歌,得到了部队领导的重视,免除了很多重活。他在修湘黔铁路的时候,因为会唱山歌当上了宣传干事,免受肩跳背驮之苦。铁路修完后,因“文艺才能出众”被县里招工进了“市管会”吃上了“国家粮”,这一切都是缘于侗族山歌牵的线搭的桥。

  杨世泽唱了一辈子的山歌,研究了一辈子山歌。他发现,侗族山歌唱腔有二十多种,有的清晰度高,有的伴音较重,但每种唱腔没有相似之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杨世泽说,现在侗家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要使侗族山歌发展传承,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到的。现在他已将所有侗族山歌唱腔整理录音记谱保存下来。说到这,杨世泽打开电脑,调出一段视频,那是他不久前送给全县中小学的光碟,名字叫《北侗民歌学习光碟》。

  据新晃教育局的朋友告诉我们,目前,新晃正着手开展侗族山歌进校园工作。看来,杨世泽的山歌传承梦想不久将会变成现实。

  

 

作者:杨序先 江月卫来源怀化日报)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杨序先 江月卫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