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1年新晃县“十佳人民公仆”杨慎学
杨慎学,男,侗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自2008年4月从调入县扶贫办工作以来,默默耕耘四个春秋。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热爱侗乡这片土地,热爱扶贫工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为我县扶贫开发事业和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县扶贫办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全县贫困乡村各项建设,先后在全县18个乡镇40多个贫困村修建了村级公路100多公里,完成了省委书记批示的扶罗东风桥建设,并在全县60多个村实施肉牛养殖、药材、经济林果、无公害蔬菜和超级稻种植等产业开发项目,带动了贫困乡村群众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群众的信赖,县扶贫办和他个人也多次得到上级和相关部门的褒奖。
深入调研,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
扶贫开发是服务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也是经济后发展地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抓实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热爱扶贫事业的人,才能做好扶贫工作。到扶贫办工作以来,杨慎学同志一直坚持系统学习扶贫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定和财务制度、项目管理等各类业务知识。积极深入村组实地考察和研究,经常吃在村里,住在乡里,走村串寨,在田梗上,在牛舍旁,与乡亲亲切交流,他在向政策要思路,向现实要答案。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向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请教,先后写下了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及心得,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表的《新晃县扶贫开发调查与思考》,以及《潜心探索,规范运作,谱写新晃扶贫开发新篇章》、《新晃民族高寒山区贫困现状及发展思路》等多篇调研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他对县、乡、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找准问题症结,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了《新晃扶贫10年远景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规模、重点和实施步骤。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杨慎学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必将有所调整后,立即向县政府领导汇报,并积极着手准相关资料,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争取我县进入新一轮国扶贫重点县工作。今年为积极争取进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先后协调财政、发改、统计、民政、广电、文化等部门编制了扶贫画册、光盘,先后15次到北京财政部、国家扶贫办、省委、省政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等部门汇报工作,新晃的扶贫工作和贫困状况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重视,省市领导也先后5次来晃视察指导,县扶贫办及各部门积极为各项汇报和省市领导的视察指导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起,国家已明确将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的扶贫攻坚主战场。目前,在国务院扶贫办按困难程度对中西部地区1058个县进行的排名中,我县排第49位,有望进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县范围。
迎难而进,开拓创新促发展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工作是促进我县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领导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一班人,精心筛选全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开发项目,加大向省、市领导汇报争取的力度。三年多来,他每年都要到省城找省扶贫办和相关部门请示汇报10余次,有时为了抢时间,抓机遇,经常是不分昼夜往返于新晃长沙之间,在领导出差之前和省办领导集体开会研究资金项目之前向领导作了汇报。通过他的努力付出,2008年以来,我县争取到的财政扶贫资金连年增长:2008年633万元,比2007年的458万元增加了175万元,增长率达39%;2009年 870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237万元,增长率达37.4%;2010年1041万元,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比2009 年增加146万元,增长率达16.3%;今年的项目资金到目前为止仅第一、二批就已达1265万元,比去年全年增加224万元,增长率达21.52%。这些扶贫资金的注入,有力推动了贫困村的经济发展,为贫困村群众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肉牛产业开发方面,我办与县畜牧局和省市龙头企业联合,走公司+基地+农户和协会+农户等开发模式,嘉信食品公司和老蔡食品公司负责提供牛源、饲养防治技术和产品回收,扶贫部门提供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模式,目前已在茶坪美岩、新寨磨溪、林冲大堡、方家屯枫树屯等15个村新建肉牛养牛小区达12个,在洞坪杨柳冲和贡溪乡贡溪村新建能繁母牛养殖小区3个。肉牛扶贫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晃黄牛发展优势逐渐明显。我县的产业扶贫工作也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肯定。
求真务实,甘当扶贫孺子牛
来到扶贫这个新的工作岗位,杨慎学同志就有一个心愿:要突出重点,争创一流,抓好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扶贫工程,规范扶贫开发管理工作,为县委政府分忧,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有效果的实事。为此,在项目申报时,他带领一班人一遍又一遍在全县二十二个乡镇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反复调查,走访群众,找准扶贫开发的潜力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分时段、分层次的扶贫开发项目库。我县09年年初申报的项目不仅时间提前、水平较高,而且均符合省市政策规定,又满足了群众要求。在整个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杨慎学更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丝不苟。“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直接帮扶贫困农民的好事、实事。但是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工作要求高、群众很敏感、操作很复杂。为做好这一项惠民工程,杨慎学同志与单位班子认真研究,制定详实的工作方案,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工作开展后,他又亲自带队,下乡进村,到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工作按要求落实,并安排好单位分管同志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确保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畅通。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他已亲自到村入户调查研究47次,走访群众139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2条,在7个有问题的村督促工作整改8次。他就是这样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把工作、把群众的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他经常对同事们说,扶贫工作是党的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疏忽,让党的政策得不到落实,让农民得不到实惠。长期以来,下乡进村调查研究是他工作的主要方式。有时单位车没空,他就搭班车到乡村,在贫困村经常顶烈日走过四、五个小时山路,有时刮风下雨被淋得透湿,用玉米、黄瓜和红薯充过饥,在工地、树荫下打过盹,他就是这样带着自己的队伍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全县扶贫工作连续被评为省、市先进,扶贫培训工作受到市政府表彰。
率先垂范,丹心一片廉为荣
扶贫开发掌管着一些项目资金,虽然权力不大,却也难免遇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干扰。因此,扶贫工作人员的德行和操守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勤政,又要廉洁,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就难以做到在诱惑面前不动摇。杨慎学同志作为扶贫办的一把手,把“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训当作“正身明镜”,他提出的四化工作机制,一是立项程序化,严格项目逐级申报审核;二是运作公示化,每个项目都在乡村进行公示,公平公正公开招标和落实到位;三是管理标准化,按照设计要求,统一质量标准;四是财务制度化,严格按照报账制要求,村、乡、县扶贫和财政现场验收合格签字后,才能拨付资金,规范资金的运行。不准工作人员利用关系承揽工程,不准说情。一些非贫困村村干要求申报变更项目,找熟人送特产、红包。有的贫困村项目结束后要感谢扶贫办,搞请客吃饭,这些都被他一一拒绝,三年多来,他先后拒收特产10多次,拒收红包3次共计5500元。在工程质量管理上,更是高标准、严要求,有两次在公路项目验收过程中,发现未按规定铺沙石,弃渣影响了河道排洪,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当即责令返工,承包人说:算了,村里群众都没意见,交点费用给你们。要请客吃饭,说尽好话,被他当场拒绝,工程按要求全部返工。他就是这样严格照章办事,体现扶贫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一身正气,他在扶贫工作中认真执行上级的政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认真对待默默无闻支持他的同事,不为一己私利而动摇,不为职场权利而迷惑。现在,一摞资料跑项目、一顶草帽下工地成了扶贫人的名片,一张笑脸对农民、一身正气拒腐蚀成了扶贫人的纪律。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得到了百姓由衷的称赞,这就是杨慎学同志情系扶贫苦亦乐,丹心一片廉为荣的思想境界。
“扶贫开发工作很平凡,累点苦点,但值得”。这是杨慎学同志常常说起的一句话,朴实无华,浓缩着他的信念与追求,饱含着他的艰辛与付出,平平淡淡见真情。三年多来,一个个扶贫工程峻工,群众从点点滴滴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个个产业项目开发,群众看到了这片侗乡土地上蕴育的更多的希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