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晃丧葬习俗

来源:中国商务在线旅行网 编辑:redcloud 2010-07-19 15:41:46
  时刻新闻
—分享—

        侗族实行土葬。清代以前有“停棺待葬”之风,即先将去世的人收敛后暂不入土,安放在村头的停葬场,等同辈亲人全亡故后再一道埋葬。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这种习俗早已废弃。双亲寿终,临近断气时,必须抬到中堂,由长男抱着,坐在一只倒放的箩筐上,脚踏盛着稻谷的斗,一家大小、堂侄人等立于跟前“送终”,称为“接气”。死人面部盖张白纸,不让见天地。随后烧“落气纸”,遗体按男左女右放在门板上,给洗澡、理发、穿三、五件上衣,一、三条裤子,但必须是奇数。再以青、白麻线圈腰,依年龄一岁一根。然后系鞋入棺。棺材底垫几层白布,遗体上面盖几床“寿被”。

        丧期,设灵牌,摆供品,儿女各送寿被一床。全家忌荤,亲属守灵、戴孝。来吊唁的也都包白帕、穿白衣。女的啼哭,孙女、媳妇哭得更为悲痛。有的要请“老师”超度(俗称“做道场”),日诵经三次,灵堂内挂设“十殿阎罗”画像,直至出殡方撤。有的还要举行家祭,祭仪中,主祭者以沉痛的心情,用唱读的形式宣读祭文,追叙死者生前对晚辈的教诲,为儿孙操劳的事迹。出柩时,杀只雄鸡,将血洒在大门槛边,用火熏房,消除疫气。入井掩土前,开棺与死者最后见一次面。送葬者,男的丢钱,哀悼死者,安慰亲属;女的围着痛哭。葬后三天。儿孙上坟垒土加围,称为复山。孝子四十九天内不理发,守孝三年不成亲,素服淡装。第一个春节用绿纸写孝联张贴,亲戚族友来烧“清香”怀念。死者的第一年生辰那天亲属要做“亡生”,纪念亡灵。

        死在外面的,灵柩不能停放中堂,放在厢房里或屋垱头。年轻夭折,不举行丧礼,不葬在同族坟地,埋于荒野山丘。

        苗族丧葬习俗大致与侗族相似,烧“落气钱”后,即在房内小殓(沐浴、穿寿衣),然后停入中堂。大殓入棺时,儿子、女婿各送一幅“垫尸单”,并在死者手边放些白银,然后掩合棺盖,设立灵位,孝子戴黑色孝帕,日夜守灵。丧期3—7天,举行吊唁,请苗”老师”用苗语“开路”,唱“丧堂歌”,但不做道场,不忌荤。早晨出殡,由晚辈中一年长者打火把在前“引路”或抛“引路钱”。孝子顶着“引魂幡”在柩前,遇过沟、转弯要下跪,入井后,第三天垒坟为墓。回族丧事简朴,一般是当天出殡,最长也不得超过三天。死者在床上落气,不烧纸钱。入殓时,到“清真寺”抬去“塔卜”(俗称金匣,由四大部分组成,即木盖盒、盆底洗床、大抬杠、木夹,此匣不随亡人入土,只作出殡用),分解后,将洗床置于房内,架在凳上,将死者抬入洗床洗浴。洗浴有小净和大净之分,根据亡者的情况而定,分别由四人进行,三人在房内,一人来回递热水。两人分左右擦洗(称“走水”),一人倒水。按先头后脚、先胸后背顺序用浴巾擦洗三遍,不得反擦。“走水”结束,为亡者穿衣“番克”(白布做成的包单),男性三件,即大卧单、小卧单、“避纳罕”(衬衣);女性为五件,除与男性相同外,还加头巾,裹胸束乳,将头发结辫垂于胸前。穿好“番克”,再用白布系腰,抬入“塔卜”内,合上木盒,请阿訇念“古兰经”,众人同代亡者“主”。回族墓室是用五根杉木镶成墙板,无底板,只在地面上铺些稻草或灯,让死者席地而卧,取“人以土为生,以土为养,土生土长,则入土为安”之意。出葬时,不敲锣打鼓,不放鞭炮,前有人丢钱,送葬者默默而行,亲友不得放声哭泣。当亡者被抬入坟地后,四人抓住亡者垫单四角,二人提着大卧单,二人分左右提着腰带,轻轻抬入墓室,让死者面部微微向西(含面向麦加之意),并在亡者的眼、耳、口、鼻外盖上小棉块,全身撒上樟脑粉和少许麝香,再用杉木做墓室盖板,填土垒坟。

        新中国成立后,各族的丧葬习俗逐步改革,保持简单的程序,去掉了部分迷信成分。


        编辑:蒲佚明

来源:中国商务在线旅行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