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对话录之四
对话对象:
李友志: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
蒋作斌: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发改委主任、长株潭“两型办”主任
赵湘平:省政府党组成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
蒋益民:省环保厅厅长
张世平:省统计局局长
坚持人本发展,把发展视角从“物”转向“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问:为什么说经济越发展,越要坚持以人为本?
李友志: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人本发展,包含3个层面意思,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人民,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促进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蒋作斌:今年,全省人均GDP有望突破3000美元,整体上从生存型阶段迈入发展型阶段,人民群众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期盼。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公平正义。
当前,影响公平正义最核心的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胡润百富4月1日发布《2010胡润财富报告》称,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已达87.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6.1%,其中亿万富豪达5.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7.8%。《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现在已有1900位10亿富豪和140位100亿富豪。近年来,我省城乡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09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为10174元,为1990年的11倍;人均GDP最高的长沙与最低的邵阳为6.4∶1,全省150多万农村人口尚未完全脱贫。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将更加突出人本化,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从单纯发展经济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转变。
张世平:2008年,湖南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555亿元,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排名全国第十位;2009年继续保持全国第十位。
但迎接我们的并不只有阳光与鲜花。当我们一只脚跨进经济“黄金发展时期”的同时,另一只脚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人群之间,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收入差距将会持续扩大。
根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并仍在逐步攀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毋庸讳言,我省的贫富差距也在随之扩大。为了防止“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重演,必须坚持人本发展,兼顾公平,努力抑制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居民。
全省近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投资1300多亿元,百姓得到了实惠
问:近年来,我省坚持人本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哪些成绩?
张世平:从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逐步解决了一些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健全全省农村公路网络,洞庭湖区国省道改渡为桥,完善农村通信和流通网络,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城乡污染治理、实施城乡社会救助、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等。据统计,2004年到目前,全省为民办实事共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赵湘平:近年来我省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成绩有目共睹,2009年的一组数据,就非常有说服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2009年,全省共投入近63亿元对县乡公路、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改造县乡公路2639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9653公里,全省农民群众直接受益。新建农村沼气池17.41万口,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和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各100个,为316.39万名农民群众解决饮水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全省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0.32万人,帮助6111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5.69万户;为19631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85%的残疾人通过培训后实现了自主创业、个体从业和上岗就业。
——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全年共投入10.22亿元,完成了5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建设。
——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为28.55万户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618.2万人;全省地方财政配套补助和农民个人缴费较上年度人均增加10元,农民人均筹资水平由80元提高到100元。截至去年12月,全省共筹集新农合基金47.85亿元,共补助2135.56万人次,累计支出47.41亿元。
——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稳定在145万人左右,月人均救助水平由2008年的129元提高到137元;农村低保实现了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3类家庭的基本应保尽保,保障人数由2008年底的209.5万人增加到262万人,月人均救助标准由2008年的42.8元提高到47元。
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问: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更好地坚持人本发展,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李友志:坚持人本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从4个方面着力:
转方式要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既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发展转型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转方式要与调整居民收入结构相结合。要转变从生产到分配领域的发展方式,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关联的机制。
要把转方式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当前,不仅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大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促进就业。同时,转方式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大力支持发展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为转方式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转方式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是天底下最大的民生,如果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保护不好,建设不好,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民生。在城市,转方式就是要与节能减排、流域污染治理、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等结合起来;在农村,不能走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加注重污染预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护好青山绿水。
蒋作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经济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后危机时代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公共服务快速扩张的时期,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关键时期,要加快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建设。目前,发达国家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民用安全设施方面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近70%,我国不足30%,我省相对更低。
要按照与财力匹配的原则,逐年增加政府投入比重,争取新增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集中用于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增量的调整,带动存量的扩张,推动建立民生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重点围绕文教卫体、民政社保、安全体系、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集中资金、集中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公益工程和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蒋益民:坚持民本发展,就要进一步提高环境安全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下大力气抓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的综合治理。洞庭湖生态保护方面,将继续巩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成果,防止反弹。我们已经编制了“洞庭湖生态安全保障方案研究”,针对“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水资源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已经对清水下泄改变的水沙关系、江湖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对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的重大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研究已通过国家评审。
湘江当前突出面临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威胁沿岸居民饮水安全,要认真组织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3年行动计划,集中建设一批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强调民本发展,当然不能忘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过去农村环境整治方面较为薄弱,从今年起,我省将作为国家试点省份,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村连片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保障我省食品安全。
赵湘平:当务之急是,我省必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步伐。我省是农业大省,广大农民同样享有公共服务和基本福利的权利,要加大对城乡低收入阶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贫困阶层的社会救济,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达到应保尽保。当前的重点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探索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
编辑:罗银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何淼玲 易博文 何梦逸
编辑:redcloud